一、常見原因
魚類應激反應是魚體對各種環境因子的超常刺激所產生的一種非特異性生理反應,應激原有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營養的。以下幾種是常見的原因。
1.水的溫差過大
一般在正常水溫上下3℃就會有應激反應。冬季露天魚池水溫偏低,比如新購進的魚苗、魚種下塘時,水的溫差大了,會使魚類發生應激反應,魚類在水中亂竄,嚴重的會死亡。
2.養殖水體環境變化大
如水體中溶氧低、有機物耗氧量高、pH值偏低或過高、氨氮(或亞硝酸鹽)超標以及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藥殘留、過度用藥等都可能使魚類發生應激反應,魚類出現體色變化、食欲減退、鰓絲腫脹、突眼、充血等癥狀,從而導致魚類死亡。特別是冬季浮游植物光合作用降低,水體溶解氧低。
圖片源自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
3.養殖密度太大
養殖品種套養不合理以及敵害生物的侵襲也能使魚類出現食欲下降、游動緩慢、生長遲緩、體質消瘦、體色發黑等應激反應的癥狀。冬季不適合高密度養殖。
4.飼養不當
有些養殖戶冬季喂料減少,魚營養不夠,飼料配方的改變或者某些營養成分長期缺乏,也可引起魚類出現體弱、體色變異、出血、集群狂游等應激反應的癥狀。
5.拉網捕魚
拉網過急、不停食就捕魚也會發生應激反應,表現為魚類打轉、昏迷、仰翻等現象。
圖片源自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
二、防治措施
由于誘發魚類應激反應的應激因子是多樣性的,目前尚未獲得特別有效的防治方法,對該病的治療只有采用及早發現、提前預防、綜合防治、生態治療的方法,才可最大限度地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和危害。目前主要防治措施有:
1.保持良好的水環境
運用傳統及現代化的檢測手段,采取預防和調控相結合的方式,確保水體的pH值、溶解氧、溫度、鹽度、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以及生物種類和數量符合不同養殖魚類的要求,把水質變動調控在魚能承受的范圍之內,盡量緩解諸多因素對魚的應激,維系魚類和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及穩定。
2.使用綜合抗應激的維生素
補充魚類生理、生長需要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微量元素(投喂鑫維他、鑫維C應激靈),維持營養平衡,促進魚類生長,提高飼料效率,同時增強魚類體質,增強免疫功能、抗應激能力,能減輕和預防爛鰓、肝膽病等發病概率。
圖片源自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
3.培育抗應激養殖魚類品種
經研究表明,不同品種及不同個體的魚,其應激反應的強度有差異,且這種差異是可以遺傳的。故可以定向選育低反應強度的群體作為人工養殖的對象,另外,由于魚類應激反應極其多型,在選育工作中應慎重選擇應激指標。
4.飼料蛋白質含量要合理
投喂的飼料蛋白質一定要根據品種的需求,不要一次性投喂太多。
5.拉網、運輸前最好停食
無論大魚、小魚,在拉網操作過程中,突發應激狀況,應立即停止操作,將池水澆潑在魚身上,幾分鐘后魚會得到緩解。
總之,在水產養殖過程中,保持水體的良好,堅持健康養殖的原則,讓綠色、環保的產品和技術發揮良好的作用,魚類就會在一個舒適的水環境中生長,才能抵御應激反應帶來的影響,讓魚少生病、少用藥,這樣養出來的魚才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