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底質惡化的六大“罪魁禍首”
2016年12月31日 14:17 來源:網絡
聲明醫學內容僅供參考,不能作為專業意見。網上任何關于疾病的建議都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斷。
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
一、在高密度、高投餌量、低透明度養蝦模式下,大量的飼料殘餌、排泄物、浮游生物尸體等有機物不斷沉入池底,是造成水質、底質變壞最重要的原因;大量有機質的存在為池底厭氧性微生物大量繁殖提供了充足培養基。
二、 。水深1.5米以上的池塘僅有水車式增氧機,池塘底層溶氧會經常不足,有機物在厭氧狀態下分解增加了氨氮、亞硝酸鹽的釋放量。
三、增氧機安裝位置不當,未能與池壁形成合理的角度,導致大量有機物被帶到池邊死角,久了容易發臭。
圖片來自網絡,與本文內容無關
四、砂質池塘因砂質顆粒較大,吸附氨等有害物質的能力較差,易發臭。
五、水較瘦或藻類老化的池塘,藻類光合作用差,溶氧低,導致有害物質降解速度緩慢,底泥容易發臭。
六、藻類含量高、透明度低、水色濃的池塘,會減弱中下層水體的光合作用,中下層水體產氧能力下降,同時藻類的新陳代謝導致死藻量較大,也會造成底質惡化加快。
掃一掃,切換到手機訪問。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